
手足口病(Hand foot and mouthdisease,HFMD)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患儿,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;肠道病毒是一种小RNA病毒,引起手足口病的致病血清型有很多种,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(Coxsackievirus,CV-A16)及肠道病毒71(Enterovirus A71,EV-A71)最常见。
临床表现:
临床表现为手、足、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、疱疹,并伴有发热、厌食、乏力等全身症状,也有部分患儿在此期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,个别病例可无皮疹。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能会累及神经以及心肺功能;严重者甚至死亡。
手足口病的潜伏期:
潜伏期多为2~10天,平均3~5天。
传染源及传播途径:
主要传染源:手足口病的患儿和隐性感染者
主要传播途径:密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、毛巾、玩具、食具、奶具以及床上用品、内衣等引起感染;
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;
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造成感染。
治疗:
因手足口病致病病毒为肠道病毒,目前尚无特效抗肠道病毒药物,早期使用干扰素α喷雾或雾化、利巴韦林静脉滴注可有一定疗效;不推荐使用阿昔洛韦、更昔洛韦、单磷酸阿糖腺苷等药物治疗。如患儿有高热(体温超过38.5℃)可以采用物理降温或应用退热
药物治疗。常用退热药物有:布洛芬口服,5-10mg/(kg·次);对乙酰氨基酚口服,10-15mg/(kg·次);两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6小时。
预防:
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,勤洗手;
不喝生水,不吃生冷食物;
避免接触其它有手足口病的患儿。
接种疫苗:
EV-A71型灭活疫苗可用于6月龄-5岁儿童预防EV-A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,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,间隔1个月,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。
来 源:科普中国
编 辑:刘思怡
一 审:李 俊
二 审:朱自刚 曹亚玲 童忠平
三 审:张智峰 全海波
责编:刘思怡
来源:汉寿县融媒体中心
跟着总书记学历史
“关爱小乳牙科学防龋”公益行动走进汉寿
【乡村振兴路上的“老兵”】冯超越:乡村振兴的“排头兵” 群众信赖的“主心骨”
【视频】汉寿新闻2025.8.4
【乡村振兴路上的“老兵”】邓红波:“兵支书”领航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
【视频】汉寿新闻2025.8.1
【乡村振兴路上的“老兵”】吴喜堂:永葆军魂的“兵支书”
【视频】汉寿新闻2025.7.31
下载APP
分享到